尽管岩棉类外保温系统在德国、欧洲使用比较普遍、成熟,但在国内应用,需要注意到下列问题。
1.国产岩棉质量
国内还没有“岩棉条”生产切割工艺。
国产“岩棉板”的技术性能较国外产品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抗拉强度及吸水率方面。
据检测,容重达150-180kg/m3的国产“岩棉板”,抗拉强度均不足5kPa,而“短时间-部分浸泡吸水量”却超过欧洲标准所规定指标的10-20倍,是不适应外墙外保温要求的。
从进口“岩棉板”的表观来看,不但板材本身的结构较国内的板密实,抗撕拉能力强,其表面还经过增强、憎水的特殊处理,呈坚壳状。国内岩棉厂家需加强与国外厂家的技术交流,调整、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板材本身的性能,改善板材表面状态。
2.中国气候带适应问题
由于岩棉的高吸湿性和吸水性,而岩棉在潮湿状态下强度会大幅下降,导热系数会大幅上升,在进行热工验算时,一般不允许在保温系统内出现结露,或一旦有结露,必须验算在适当的气候条件下这些冷凝水能否通过水蒸气渗透的方式排走,因而岩棉类外保温系统对饰面层透汽性要求较高。
欧标EN13500规定了岩棉类外保温系统的防护层、及含饰面层在内的整个薄抹面层的透湿量均不得小于40g/(m2.d)。此项指标是基于欧洲在冬季采暖季节,室内相对湿度小于60%、室内外温差小于30K的假设气候条件,一般认为在该条件下满足该透湿量时不会在保温层内产生冷凝现象。而气候条件如果与此假设条件有差异的话,还需另外按照实际气候条件进行结露计算。
中国的气候条件与欧洲有很大不同,各地域差异很大,并且同一地域夏、冬季的差异也很大。我国很多地区都是既有夏季又有冬季,墙体的温度曲线和水蒸气压力曲线在夏、冬季是完全相反的,不象欧洲基本上不存在实质意义上的夏季。在我国各个气候带岩棉类外保温系统是否都适用、欧标关于外饰面材料的透汽性指标又是否在中国各地区适用,存有一定疑问,有关科研院所有必要就这些区域的实际气候条件进行验算。由于规程所规定的各地的气候条件已经与近两年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差异,建议还应对各地的极端气候条件进行验算。
另外,我国的结露计算与欧洲有不同之处,即水蒸气压力曲线是以墙体结构各层材料的厚度为横座标的,欧洲的“Glaser法”却是以各材料层的水蒸气渗透(当量)空气层厚度Sd值作为横座标的。
所谓水蒸气渗透(当量)空气层厚度Sd值,是材料的水蒸气渗透当量μ与材料层厚度S的乘积。水蒸气渗透当量μ,指的是假设空气的水蒸气渗透阻为1时,该材料的水蒸气渗透阻是空气的多少倍,无量纲。
以上问题影响着岩棉类外保温系统在国内的推广使用,一方面岩棉厂家应尽快生产出适合用于外墙外保温系统的岩棉板(条),另一方面,应对岩棉类外保温系统在各地区的适用性进行验算,并制订相应的适用于国内各气候带的相关指标。目前的情况下,也可在一些代表性地域先进行一些小规模的试点建筑,积累些工程实例,对安全性、墙体传热系数等进行跟踪考察。
本文转载自:http://www.xyymsbc.com/